命题学院(盖章):文学院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354汉语基础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汉语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郑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主要由《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两个课程知识组成。要求考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对汉语中的现象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掌握基本的汉语语言学的概念理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概念,能熟练阅读古代文本,熟悉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常识。
二、考试形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汉语基础》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
1.现代汉语考试内容
依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的主要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的特点、汉语的地位、现代汉语规范化语分:以《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为表音工具,运用语音原理,系统井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完整的了解,提高自己说普通话的水平,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文字部分:讲述汉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汉字的整理和汉字规范化问题,以及国家关于汉字的方针政策,使学生正确地使用汉字。词汇部分:讲述现代汉语语素、词和构词法,词义(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义素的分析和运用、语义场、语境和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变化和词汇规范化等问题,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学知识,能够正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用词的能力。
语法部分:讲述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各类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与类型,以及标点符号的用法等,使学,使学生具有辨识辨识词性、分析句子和辨别句子正误的能力。
修辞部分:讲述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常用的修辞方式,使学生注意选词炼句,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改进文风,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练、生动的要求。
考试要求
绪论:“现代汉语”的定义、特点、地位。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辩证关系、分布地图。
语音:语音的性质,语音的四要素。全面掌握“发音器官示意图”。语音单
位:音素、辅音、元音、音节、声母、韵母、声调。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认识与现代汉语有关的国际音标。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声母辨正。韵母的分类、发音原理、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韵母结构分析,调值、调类。普通话音节的结构、声韵配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变调、轻声及其作用、儿化及其作用、“啊”的音变。
文字:文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汉字的作用、正确认识现代汉字学与汉字发展史的异同、汉字的形体、汉字的结构。书写规范汉字,纠正错别字。
词汇:相关基本概念。词的构成,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词义的构成:理性义、色彩义,语义场:同义词、反义词,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一般词汇及其构成、熟语的种类。词汇的发展变化及词义演变的途径。
语法:语法的含义、性质,语法单位。划分词类的依据,各类实词、虚词的语法特征及其运用;短语的结构类别、功能类别,多义短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句类分类标准,疑问句的种类。句型主谓句的种类、非主谓句的种类,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变式句和省略句。句子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单句。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关联词语和复句的关系,复句的主要类型;分析多重复句:指出层次、指明关系。改正单句、复句中常见的病句。
修辞:修辞的含义,原则,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修辞的内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
2.古代汉语
以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为依据,其中以第一册、第二册为考试的重点。试题涉及文选、常用词、通论、附录中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一定数量的例证材料,具有较强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正确地分析、解释相关语言现象,理论研究须清晰、严谨。
考试要求
第一册、第二册的常用词要求能够基本理解,第三册、第四册中的某些古今差异较大的常用词要能够基本理解。能够大体上了解汉语字典词典史,掌握较具特色的古今词义存在差异的例词,能够大体上了解古今汉语单音词复音词的发展变化,区别词的本义和字的本义,能够准确完成文言文翻译。
四、考试要求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汉语基础》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五、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制单位:郑州大学编制日期:2016年6月25日
----------------------------------------------------------------
命题学院(盖章):文学院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郑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教案写作、案例分析与写作三、考试内容
1.中外文化考试内容地理概况历史发展
姓氏与名、字、号汉字
学术思想
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古典文学各类艺术精美器物风俗习惯
中外文化交流外国经典文化
2.教育学、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与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文化学基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及流派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文化与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提高跨文化意识四、考试要求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五、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编制单位:郑州大学
编制日期:2017年6月25日
----------------------------------------------------------------
命题学院(盖章):文学院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18语言学综合
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语言学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学综合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概论三门课程。语言学综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以及秘书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古代汉语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文献学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方言学、修辞学、汉字学;语言的性质、语言诸要素、语言演变规则以及语言与文化等。要求考生了解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相关基础知识,了解汉语的古今变化,掌握汉语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了解语言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解决汉语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语言学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古代汉语60分。现代汉语60分。语言学概论30分。
试卷结构(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解释词义题、问答题(含句读翻译)三、考试内容
《古代汉语》部分考试内容以王力《古代汉语》第一、二册所有内容为主,兼及第三册通论部分。
1.《古代汉语》中的《左传》《战国策》《论语》《礼记》《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楚辞》文选部分。
2.怎样查字典辞书
3.古今词义的异同
4.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汉字的构造
7.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8.判断句、也字
9.叙述句、矣字、焉字
10.否定字、否定词
11.疑问句、疑问词
12.词类的活用
13.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14.连词、介词
15.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16.《诗经》的用韵
17.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8.古书的注解(上、下)
19.古代文化常识(一、二、三、四)
20.古书的句读考试要求
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
掌握古代汉语中文字、音韵、训诂、词汇、词义的基本知识掌握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常识
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对古文进行句读和翻译
《现代汉语》部分考试内容
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透过现代汉语语言现象找出语言规律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现代汉语试题既强调基础知识,又重视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考试要求
绪论:“现代汉语”的定义。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辩证关系,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地图。语音:语音的性质,语音的四要素。全面掌握“发音器官示意图”。语音单位,音素、辅音、元音、音节、声母、韵母、声调。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了解与现代汉语有关的国际音标。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声母辨正。韵母的分类、发音原理、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韵母结构分析,调值、调类。普通话音节的结构、声韵配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变调、轻声及其作用、儿化及其作用,音变。
文字:正确认识现代汉字学与汉字史的异同。书写规范汉字,纠正错别字,了解港澳台地区的汉字使用现状,大体上了解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里的汉字使用现状。
词汇:相关基本概念。词的构成。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词义的构成,理性义、色彩义。语义场,同义词、反义词,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一般词汇及其构成、熟语的种类。词汇的发展变化及词义演变的途径。
语法:语法的含义、性质,语法单位。划分词类的依据,各类实词、虚词的语法特征及其运用;短语的结构类别、功能类别,多义短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句类分类标准,疑问句的种类。句型主谓句的种类、非主谓句的种类,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变式句和省略句。句子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单句。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关联词语和复句的关系,复句的主要类型。分析多重复句,指出层次、指明关系。改正单句、复句中常见的病句。
修辞:修辞的含义,原则,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修辞的内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
《语言学概论》部分考试内容
以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依据,要求学生对掌握语言学概论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大体上,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主要掌握以下内容:语言的性质、特点、功能;语音的范围、性质、单位、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法和语法单位、短语的结构类型。
词类、句类;语言的接触与分化,语言的发展与统一等。
考试要求
考试参考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任意性和线条性、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的层级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音素、音标、语音四要素、元音和辅音、音位、音位的聚合、区别特征、音节、语流音变、语法、语法单位、五种基本类型、意义和形式、层次性、递归性、词类、形态、语法范畴、变换和句型、语言的结构类型、词义词和词汇、词汇意义、词义性质、同义词、反义词、语境、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宇的起源和发展、口语和书面语。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共同语、语言的接触、借用和吸收、语言的融合、“洋泾浜”、混合语、语法的发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
考试要求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语言学综合》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制单位:郑州大学
编制日期:2018年6月22日
----------------------------------------------------------------
命题学院(盖章):文学院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830文学综合
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大纲适用于郑州大学文学院所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秘书学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所属二级文学类学科的所有主干课程内容。要求考生熟练地了解和掌握各二级学科主干课程的基本发展脉络、重点作家、经典作品、文学流派、理论思潮等问题,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理论素养;要求考生适当关注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文学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试内容
古代文学部分
先秦文学编:熟悉中国文学的演进与分期;中国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诗经》的内容与艺术特征;《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先秦说理散文中重点关注《孟子》《庄子》;《楚辞》的内容与艺术特征、文学地位。
秦汉文学编:汉代文学的态势以及经学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司马相如与扬雄的辞赋创作;《史记》的文学特征;汉乐府的内容与艺术;东汉辞赋代表作家、作品;东汉散文的具体表现;东汉文人诗的状况。魏晋南北朝文学编:文学自觉;儒释道三家与文学;建安文学、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时代意义;两晋诗坛的代表作家、作品;陶渊明及其田园诗创作;《木兰诗》的意义;谢灵运的诗歌贡献;永明体的诗学意义;南北文风的交融与代表作家;骈文的文体意义;《世说新语》与志人志怪小说。
隋唐五代文学编:唐代文学的特征及其文学史地位;初唐诗坛代表作家及创作意义;王孟诗派与边塞诗派的内容与艺术;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与文学史意义;大历诗人群;韩孟诗派、刘柳创作;元白新乐府运动;韩柳古文运动的价值;唐传奇的内容与表现艺术;小李杜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征;花间词派、南唐词派的文学史意义。
宋代文学编:宋初三体;柳永的创作与词史贡献;欧阳修、王安石的文学革新表现;苏轼的各体创作及文学史意义;江西诗派的代表作家、形成演变;北宋中后期词坛巨匠佳作;李清照及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中兴四大诗人重点关注陆游;辛弃疾对苏轼词的继承与突破;宋末词坛的表现。
元代文学编:元代文学的特征;关马郑白的创作;杂剧与地域文化;《琵琶记》与荆刘拜杀;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作品;元诗四大家。
明代文学编:明代文学的特征及与时代的关系;《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文学特征及英雄情结;明代前期诗歌的特征;前后七子与文学复古;徐渭与明代杂剧的流变;三大传奇;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西游记》的艺术;《金瓶梅》的里程碑意义;三言二拍的艺术特征;公安三袁的贡献。
清代文学编: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清初的代表作家作品;洪昇、孔尚任的创作;《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龙梦》的内容、艺术、意义;桐城派;《镜花缘》。
现代文学部分
文学思潮与运动晚清文学变革的内容及意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胡适、周作人在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理论贡献;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文学主张、主要活动及其功绩,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格局及文学进程,国统区、解放区、上海“孤岛”、沦陷区四个区域新文学运动的不同特点,《讲话》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胡风的文艺理论。
重点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赵树理、艾青等代表作思想、艺术特征、时代意义。
小说第一个十年的“问题小说”潮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乡土小说创作、“田园牧歌”诗化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等代表作家、作品及文学史意义;第二个十年的早期普罗小说与“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左翼青年小说家创作个性、萧红小说、京派小说、新感觉派作家、心理分析小说、“大河三部曲”;第三个十年的4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繁荣与主题变异、七月派”小说、路翎、沙汀、张爱玲、钱钟书等创作的艺术特色,孙犁小说、“土改小说”、“新英雄传奇”小说的主题内容及艺术风格。
通俗小说近现代通俗文学与“鸳鸯蝴蝶派”,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分流、雅俗互渗格局的形成,张恨水的文学观念、文化心态、社会言情小说“趋俗向雅”的创作特色及其对章回体小说体式的改革,40年代小说的雅俗合流趋向,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新诗胡适的新诗革新理论与初期白话诗创作,“湖畔诗人”、小诗运动、冯至的抒情诗与叙事诗,三、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新诗“格律化”、“三美”),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李金发与早期象征派诗歌,殷夫、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与臧克家的诗歌创作特点,二、后期新月派的艺术倾向及代表诗人诗作(徐志摩、陈梦家等),现代派诗歌的创作特色,戴望舒诗学观的发展变化及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征与“新智慧诗”,“汉园三诗人”,抗战初期新诗创作的艺术特色及田间的“鼓点”诗,“七月诗派”的形成及其诗歌主张,“七月诗派”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及其艺术成就,国统区政治讽刺诗的思想、艺术特征,冯至《十四行诗》的哲理意蕴,“中国新诗派”诗歌创作的总体艺术特征,穆旦诗歌创作的独特性,解放区诗歌创作的特色及成就(《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民歌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散文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及其散文创作,“言志派”散文的艺术主张及创作特色,冰心、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语丝文体”与“现代评论派”散文,林语堂的散文观念及其小品文的艺术个性、创作成就,“鲁迅风”杂文的创作特色,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及“美文”的新发展,丰子恺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开明文人”散文创作总体特征,夏衍、宋之的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兴盛,“鲁迅风”杂文的流衍(上海“孤岛”杂文创作、桂林“野草”作家群),延安整风前的解放区杂文创作(丁玲、萧军等“文抗”作家),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风格。
戏剧20年代戏剧发展概述(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五四话剧运动),田汉、丁西林话剧创作的艺术特色,左翼戏剧运动概况,洪深、夏衍话剧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就,李健吾30年代话剧创作的特点,40年代历史剧的兴盛与拓展(借古喻今、反思民族历史与命运),40年代现实剧的多种探索(文化反思、暴露批判),40年代讽刺喜剧的繁荣(陈白尘等人的政治讽刺剧、杨绛为代表的世态风俗喜剧),解放区的民族新歌剧的艺术成就(《白毛女》)
台湾文学台湾新文学的发展进程,日据时期台湾的代表作家作品概观(赖和、杨逵、吴浊流)。
当代文学部分
赵树理与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的主题类型、文学思想、艺术特色、文学史地位。
孙犁、茹志鹃的文学创作、艺术特征,把握其代表作品。
“百花”的时代背景、双百方针”、“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小说的的思想内容以及其时代意义,掌握王蒙、宗璞、陆文夫、邓友梅的代表作。
柳青的《创业史》及“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的“合作化小说”。
梁斌的《红旗谱》及“十七年”时期“红色文学经典”。
杨沫的《青春之歌》与“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抒情诗及“诗坛双璧”。
“当代散文三大家”与“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
老舍《茶馆》和田汉《关汉卿》与“十七年”时期的话剧文学。
伤痕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家、作品,思想和艺术特征。
反思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及重点作家、作品。
《平凡的世界》、“改革三部曲”及改革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寻根小说、泛寻根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及作家作品。
结合具体作品掌握先锋小说的形式特征、精神特征。
余华的小说创作及其作品的精神特征。
新写实小说与池莉的“人生三部曲”、刘震云、刘恒小说的艺术特点。
刘震云的“故乡系列”与新历史小说对于正统历史观念的消解。
结合具体作品把握女性文学的精神特征与艺术特征。
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的精神特征。
“新生代”诗歌、“知识分子写作”、“第三代诗”、“女性诗歌”。
当代散文创作的演变,重要作家作品及其艺术特征。
高行健及其文学创作。
外国文学部分
古希腊罗马文学关注: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罗马文学与维吉尔。
中世纪文学与但丁是重点讲述部分。
文艺复兴文学部分注意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的创作。
17世纪文学与莫里哀重点关注。
18世纪文学重点关注卢梭、歌德、席勒的创作。
19世纪文学分为三段,初期以拜伦、雪莱、雨果、普希金为重点;中期以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德莱尔、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重点,后期以哈代、易卜生、托尔斯泰、契诃夫、马克·吐温为重点。
20世纪文学分为两期,前期代表人物如马雅可夫斯基、罗曼·罗兰、普鲁斯特、肖伯纳、劳伦斯、艾略特、卡夫卡;后期代表人物如福克纳、海明威、海勒、萨特、贝克特、马尔克斯。
了解欧美文学的基本脉络,掌握欧美文学的一些名词概念,掌握欧美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流派,能深入分析经典作家和作品。
文艺理论部分掌握文学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文学观念的内涵,并能分析其得失理解文学是“人学”的理论命题
在语言艺术与图像的艺术的相互关系中理解语言艺术的特点及图像时代对文学的影响
理解诗歌的不同抒情方式,诗歌意象的特点理解小说的叙事视角
掌握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这四种体裁的艺术形式特征掌握文学创作理论中的“天才说”“发愤说”理解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含读者等重要概念掌握几种常见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内涵
理解文学媒介的发展变化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四、考试要求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文学综合》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五、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版社2014年第五版。
鲁枢元等《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制单位:郑州大学
编制日期:2017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