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始:
2020复试受到疫情等情况影响,复试可能有新的变化和新形式,请大家一定要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确保万无一失。
这篇分享我写起来并不是很顺畅,一是时间过去的有点久,第二呢,我的确是在备考复试的时候很多事情缠身也不够努力,所以很难有说话权。
本篇经验贴前半部分分成几块讲述我的经历和经验,然后后半部分是摘取了几位学弟学妹的问题,以Question & Answer的方式呈现。
按照去年的时间线来看:2月15日上午9点30在郑大官网中可以查到成绩,这个时候是没有排名的(但是有很多机构会搜集大家的成绩进行排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成绩有异议的同学可以申请复议。复议结束后2月24日可以从官网上查询到自己的排名。这个时候一般就可以确定自己能否进入复试了。
*这里想补充说,如果是在边缘的话,两手准备,一边不能放弃,反复电话联系学院研招办和研究生院,确认是否扩招;另一方面,也搜索一些调剂的信息,作为后路。(去年招生简章上是36人-4人推免=32人。最后参加面试的46人,最终录取46人。而其实原本还有几个指标,只是这几位同学提前调剂到了其他学校,错过了郑大。)
1.一段插曲
从初试结束到2月15日(去年的大年初十),我读了一本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帮学长简单做了一个问卷。除了平时会看一些公众号的推送和资讯之外,没有其他的学习。
和我比较熟悉的同学可能也听我说过,出成绩之前家人也帮我介绍了一份工作,也是一份说得过去的体面工作。但说实话,初试我自从交上试卷离开考场之后,我不敢说我一定能考上,但我内心一直都很平静,冥冥之中感觉问题不大,基本没有考虑过考不上的这个选项。包括我从今年答疑的同学中来看,从一些同学问我的问题和语气中,我能够感受到一些同学的那种胸有成竹的平静。
得知初试成绩之后,没有想象中的优秀,按照我一贯的做法(成年人不做选择,我全都要),我多次郑州濮阳两地往返,按部就班的将工作要进行的材料审查、面试、体检、岗位选择都进行了一遍,最终也以不错的成绩进入了最后的入职阶段。但到了最后的最后,得知工作会和面试的冲突,并且当时多了一个候选人,我就将我的名额让给了另一个女孩,毕竟我几个月后还要离开上学,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挺需要的工作机会。
这个插曲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用,我经历了一套系统的资料准备、面试、体检流程。不仅让我整理、梳理了我的证书奖项,也准备了自我介绍、现场的面试。也算是提前感受了一次面试。
主动放弃的工作
2.备考思路
时隔一年,一些太具体的时间节点,我着实记不清楚了。但几个重要的时刻:出国家线、出成绩、出排名、出复试名单、出复试的具体方案、流程和准备材料。其实就是在具体的复试方案出来之后,我才想沉下心来复习。之前的时间也看了很多东西,基本上都是一些注意事项、经验贴、材料的准备,真正涉及知识的不多。
我去年最初的思路是(建议大家参考):
1. 将初试参考书目再系统过一遍(尤其是《传播学教程》和《新闻学概论》)
2. 补充刘海龙老师的《范式与流派》(当时是想能够深入一些)
3. 跟着我比较喜欢的几个机构的公益训练每天打卡开口说(拖鞋哥、觅游、考新闻等)
4. 和身边朋友练口语
5. 看两三本专业经典书籍
但真实情况到了最后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没有怎么完成。我大片大片的学习时间就是在考前的一天半。在此之前,学习的时间一般就集中在晚上睡前学习40分钟到一小时。
现在还很清楚的记得当时关系比较好的朋友跟我说:其他的事情你什么时候都能做,考试就这一次啊,你一定要重视!但当时可能也是我心里有一定的把握,而且陪奶奶输液、家里一些杂事还有必须立即交接的工作,这些事情赶到一块,我不可能完全不管。
3.复试流程
30号体检+笔试(周六)
31号英语面试+专业面试。(周日)
31号下午六点多公布复试成绩(张贴在学院公告栏)。
4月1日下午公布录取名单(学院官网)。
复试成绩占比:专业课面试50%,英语面试20%,专业课笔试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去年我和老王都住在东区,打车或地铁去郑大的时间大概是1小时,我们最初也没有考虑定宾馆的事情,决定早起赶过去。后来想要定个钟点房,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可以简单休息一下,但也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合适的好像也没房间了。最后我们中午在东门对面的咖啡馆吃饭休息。
30号就是新传院复试的第一天,第一个项目是体检,很多人都说要提前去,可以节省排队的时间,当时考法学的朋友到的早,他说如果我们快的话就可以和他一起进(就是插队),但后来到的有些晚也没太好意思。
流程:找校医院楼下的老师领取了表格,排着队,贴照片写信息进去体检。虽然队伍很长,但基本上一直在走动,不会觉得太难熬或者太久。当然我特怕抽血,我把所有的项目都做完,最后抽血,抽完了休息好久才走。
我印象中好像要去学院交个东西,我们还看了下午笔试的考场。然后我们就去东门对面的咖啡馆点了两个儿童餐意面,互相提了一些问题。(我还记得其中一个问题:你平时比较喜欢的公众号?我还记得我当时的答案:【人物】公众号。)
下午笔试的时间比较奇怪,还挺晚,没记错应该是下午四点。笔试的第一道题我记得很清楚,报刊的有机运动。也是今年专硕初试的考题。笔试也考到了当时比较热点的丁香医生手撕权健(当时我初试就看了很多关于健康传播的东西,所以都用上了。)也考到了抖音,题目不算是很偏。除了名词解释,论述还有实务题目。时间是三个小时,要奋笔疾书,基本上刚写完就到了交卷的时间了,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坐地铁回到东区,在海汇中心旁边的便利店买了手抓饼,然后坐在二楼走廊的椅子上过问题。过了一会就回去休息了。
31号的主要任务是面试,专业课+英语面试。前一天的体检晚到一些没什么问题,第二天就一定要准时了!到学院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所有专业考生都在一个会议室里候场,这时候会有学长学姐组织面试,三个专业会分开面试。
专硕的人数比较多,分成两组。同学们依次排着队上去抽签,根据抽签的前后进行面试。规则是:抽签的次序是你的专业课面试顺序,英语面试根据此反过来。比如:你如果抽到1号,那就是专业课第一个面试,英语最后一个面试。
我抽到的专业课在最后几号,所以我第一组就被拉去英语面试了。
4.关于英语面试
从往年来看,英语面试都是读一篇文章,然后根据文章回答问题。但去年是现场抽取题目,二选一,现场作答。在此之前,一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考场中的老师一共有两位:一名英语学院的老师是主面,另外一位是新传院的老师。第一位同学答题,第二位同学抽题准备。供我们准备的时间就是前一位同学的面试时间。(我真的太容易被环境影响了,我准备的时候一直在听前一位同学的回答)
我抽到的问题是“你是否喜欢用电视收看体育赛事?”追问的问题是“移动手机端看起来会更方便,为什么不用手机看?”英语口语原本是我的强项,我只发挥出了正常水平,但没有很出彩。最后我还想多加补充的时候,老师微笑着说“It’s OK。”
其他也有同学抽到“你是否做过志愿者,分享这段经历?”“微博和微信的区别”等等。题目并不会很难,我们用基础的词汇就能够回答,在现场能够呈现出更加自信、更加流利、更加标准的发音以及更地道的表达应该是老师更想看到的。